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技术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正在从传统的要素驱动模式转向创新驱动与全球化并行的新阶段。未来5-10年,“国产替代”与“出海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突破瓶颈、实现高水平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这两大战略既是对外部挑战的回应,也是内部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逐步扩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提高速度从过去的快速地增长逐渐转向放缓但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经济稳步的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与2024年目标一致,体现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未来5-10年,经济稳步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进一步放缓,预计保持在4%-5%左右。中国经济稳步的增长动力转向国产替代和出海策略,是应对国内外结构性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国产替代,能让我国打破技术依赖,重塑产业链安全。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后,暴露出中国在半导体、高端设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短板,全球供应链动荡凸显依赖进口的风险,而华为麒麟芯片突破、中芯国际7nm工艺试产等案例表明,国产替代是突破技术围堵的唯一选择,不仅仅可以降低被“卡脖子”风险,同时国内公司能够摆脱对进口产品的依赖,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自主研发和创新中。
出海战略,能让我国消化过剩产能,争夺全球话语权。作为工业经济的主体,我国的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约30%,但国内需求增速放缓,通过出海能够消化我国过剩产能。同时出海不仅仅可以赚取利润,更能够输出技术标准、占取市场。如印尼雅万高铁采用中国标准,传音手机在非洲市占率超40%等。
所谓国产替代,指的是国内公司制作的产品对国外公司制作的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品的替代。国产化替代的通常规律顺序为:从低端到中端,再到高端。
2022年国资委“79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到2027年,央企国企需实现100%信创国产化替代,覆盖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全产业链。这一政策不仅标志着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深化,更催生了万亿级市场机遇。
聚焦技术依赖度高、市场规模庞大、政策强力引导、产业链安全需求等方面,我国这些领域需要国产替代。
因为美国科技制裁,我国7nm以下制程逻辑芯片、存储芯片等高端芯片及光刻机、刻蚀机等设备对外依存度极高,7nm及以下制程芯片主要使用在于高配置手机、AI/GPU等领域,目前,全球具备7nm制程逻辑芯片批产能力的晶圆厂主要为台积电、三星、英特尔,国产芯片受制于设备和工艺等瓶颈尚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
接下来,应加快半导体与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聚焦重点领域进行技术突破,聚焦光刻机28nm制程突破、刻蚀机中微5nm设备量产、大硅片沪硅产业12英寸晶圆良率提升至90%、EDA工具华大九天全流程覆盖等方方向攻关。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建立“设备-材料-制造”联合体,推动中芯国际与北方华创联合开发国产设备验证平台。进行财税激励政策,如对半导体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对国产半导体设备采购给予补贴等。
数控机床是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全球机床产业大多分布在在中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美国等国家,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自2011年以来,中国从始至终保持着世界第一机床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地位。我国数字控制机床企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高端数字控制机床仍然依赖进口。目前我国数字控制机床市场第一阵营仍然以实力丰沛雄厚的外资企业、跨国公司为主,第二阵营为国企和具备一定技术实力和知名度的民企,如海天精工、创世纪、国盛智科、科德数控、浙海德曼等,第三阵营为技术上的含金量低、规模小的众多非公有制企业,我国机床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逐步显现,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接下来,应加快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国产替代。全力发展基础工业体系,支持国产化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积极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突破基础工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端装备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构建高端装备发展生态,带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大对高端装备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加快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设立“装备制造业人才发展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关键技术领域人才教育培训。拓宽产业工人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加强完善多元激励机制,增强产业工人的职业荣誉感。
国产工业软件市占率不足10%,CAE(计算机辅助工程)、EDA(电子设计自动化)等领域几乎被ANSYS、Cadence等国际巨头垄断,而工信部《工业软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关键领域国产化率达50%。据工信部及赛迪研究院数据,截至2024年底,信创产业规模突破1.78万亿元,但工业软件、高端芯片、医疗信息化、航空航天核心系统等细致划分领域国产化率不足15%,部分甚至低于5%。这些领域因技术壁垒高、生态适配复杂、迁移成本大,成为国产替代的深水区。
接下来,应加快工业软件与信创等领域的国产替代。聚焦重点领域更新换代,围绕石油、化工、航空、船舶、钢铁、汽车、医药、轨道交通等关系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行业领域,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工业操作系统更新换代。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突破。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深度合作,集中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升国产工业软件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形成从基础软件到应用软件的完整生态链,提供全面的技术上的支持和服务;
2023年,在我国“化学发光”医疗诊断领域,罗氏、雅培、西门子等国外厂商依然占据着70%多的市场占有率,迈瑞医疗、安图生物、新产业等国产医疗器械公司的市场占比则不到30%,CT机、MRI等高端医疗设施曾长期依赖GE、西门子。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2024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3.1亿,老年人口对于健康重视程度更高,对医疗就诊的需求和许多常见疾病的患病概率明显高于青壮年,因此,人口老龄化将使得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更多需求。
接下来,应加快高端医疗设施等领域的国产替代。着力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通过针对性设立重大攻关专项等,精准布局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力量,实现风险等级较高的一批原材料、核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以及一批依赖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加强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探讨研究,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前沿动态,加快颠覆性、前沿性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领域的创新应用,发掘新赛道、新业态。聚焦创新人才建设,加强医工融合,构建适宜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通过培育医工交叉的“四链”融通环境,支持企业等产业创新主体深度参与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联合培养工作。
在全球化浪潮与逆全球化思潮交织的当下,中国经济正以“优质产能+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重构。未来5-10年,国际化出海将从“产品输出”向“技术+品牌+生态”全面升级,在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开辟新蓝海。
在能源转型与“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新能源产业依托技术、成本及产业链优势,成为全世界核心参与者,但贸易壁垒、地缘风险与技术标准差异等挑战加剧。为应对这些挑战,可采取以下策略加快新能源的国际化出海。
精筑区域化布局网络,在东南亚、中东欧建设生产基地,借助RCEP、USMCA降低关税,规避美国“双反”。部分头部企业加速美国本土建厂,推进“制造本地化”,降低贸易风险。强化技术与标准引领,开发低碳工艺和智能储能系统,契合欧美环保要求。推广800伏高压平台等技术,联合各方主导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产业话语权。提升合规化管理上的水准,通过ISO/IEC 27001和ISCC PLUS认证,搭建碳足迹管理体系。设立数据安全实验室,遵守欧盟法规,降低合规风险。深化本土化运营策略,雇佣本地人才,整合海外研发与营销资源。如远景动力与雷诺合作,实现技术与市场融合,提升品牌影响力。深耕新兴市场,聚焦中东、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充分的利用当地政策红利与资源优势开展项目建设。延伸服务端价值链条,从单纯的产品出口,向“产品+服务”一体化模式转变。为客户提供电站设计、运维、储能整合等一站式增值服务,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提升客户粘性和市场占有率。
当前,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凭借完备的产业链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全球市场占据显著地位,市场占有率超22%,智能手机、云计算设备的出口量保持稳健增长态势。然而,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地理政治学风险、技术标准差异和供应链安全等诸多挑战。为持续提升中国消费电子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实现国际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实施针对性策略。
技术创新,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布局5G/6G专利,可结合AI推出创新产品,如搭载ChatGPT的录音机,提升产品体验。新兴市场开拓,拓展拉美、中东非家电市场,如传音控股通过深肤色拍照优化技术占据非洲40%份额。供应链多元化,为降低贸易风险,企业可构建“中国+东南亚+墨西哥”三角供应链。中国负责高端研发制造,东南亚承担劳动密集型生产,墨西哥凭借地缘优势助力产品进入北美,分散市场风险。品牌与合规升级,在欧美成熟市场,品牌和合规至关重要。部分企业通过专利授权,提升高端机型附加值。面对欧盟严苛隐私法规,企业需建立欧盟数据中心,规避法律风险,树立品牌形象。
中国高铁、无人机、精密装备等领域已跻身全球前列,其中,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占有率。但面临技术标准差异、品牌影响力不足等挑战。为逐步推动高端装备的国际化出海,可采取以下核心策略。
创新标准双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如西电广州研究院研发的重载无人机电机,功率重量比达6.66kW/kg。热情参加国际标准制定,增强我国高端装备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多维塑造品牌力,借助参加国际知名展会、举办产品发布会等途径,提升品牌国际知名度。以雅万高铁为例,其通过高质量建设重塑全球基建标准,扩大品牌影响力。深度推进本土化,加强海外市场调查与研究,制定适配不同市场的经营销售的策略。在海外搭建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与售后服务网点,实现全流程本土化运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减少相关成本,规避贸易壁垒。构建生态新布局,在东南亚打造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群,借助数字孪生技术,为海外客户提供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将供应链响应速度提升40%。
2024年,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放缓。欧美高通胀抑制市场需求,东南亚凭借成本优势承接中低端产能,推动供应链重构。同时,原产地规则、数据安全要求等贸易壁垒和合规成本上升,加剧公司运营风险,我国纺织、家电等领域出海面临较大压力。为应对挑战,可采取以下策略。
创新渠道与供应链,借助亚马逊、SHEIN等平台开展B2C业务,通过“独立站+社交媒体”打造品牌私域流量。整合产业带中小供应商资源,实现7天快速打样、小单快返,满足海外个性化需求。推动技术升级与产品高端化,研发抗菌、防水透气等功能性面料,以及再生涤纶、生物基纤维等环保材料,契合欧美可持续消费趋势。推广3D虚拟打样和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降低人力成本。优化区域布局与合规运营,在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享受区域贸易协定优惠,贴近目标市场。组建本地化法律团队,搭建离岸公司架构,做好税务筹划与风险隔离。雇佣本地人才,化解文化差异。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双碳”目标加速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化工材料行业正面临产能过剩、地理政治学风险等挑战。为更好推动化工材料的国际化出海,可采取以下策略。优化全球产能布局,在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借助RCEP、USMCA等区域贸易协定,减少相关成本,贴近市场。通过并购或合作锁定海外资源,如万华化学在匈牙利布局聚氨酯产业链,稳定原材料供应。推动绿色工艺升级,研发生物基材料、循环经济工艺等低碳技术,契合欧美环保标准,助力行业绿色转型。开展差异化产品研制,瞄准细分市场,研发高性能材料。如上海继尔新材研发的耐寒增韧PA66材料,在-40℃稳定性很高,打破国际垄断,畅销欧美。保障合规化运营,获取ISO/IEC 27001数据安全认证、GOTS有机纺织品认证等,满足有关要求。例如中化国际加速环氧树脂ISCC PLUS认证,提升欧洲市场竞争力。
总体而言,我国出海战略已进入“精耕细作”阶段,从依托成本优势到构建技术、品牌、生态综合竞争力。未来,唯有坚持“技术创新+本地化运营”双轮驱动,方能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突围,实现从“参与者”到“引领者”的跨越。正如TCL创始人李东生所言:“全球化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5月10日至11日,中美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经贸高层会谈。中方代表团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谈氛围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在5月9日举行的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上,大量俄军武器装备在红场亮相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从S-400防空导弹系统、“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与“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等传统大杀器,到首次亮相的“天竺葵-2”无人机,这些装备集中体现了哪些特点?
当地时间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双方围绕落实1月17日中美元首通话重要共识进行了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的沟通,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
我驻美国使馆发言人:中方绝不会接受美方说一套、做一套,更不会牺牲原则立场、牺牲国际公平正义去寻求达成任何协议。(剪辑:鲲鹏)
印度空军回应战损:损失是战斗的一部分,拒绝就飞机损失情况发表评论。巴基斯坦:巴空军以零战损击落印度5架战机。
#中美关税新举措 双方承诺将于2025年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中美5月14日前采取举措 #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发布
近期,一些网络账号以滥用AI技术、嫁接拼凑等方式虚构突发案事件、编造公共政策、捏造社会民生领域谣言,误导网民认知,造成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网信部门指导网站平台持续加大监测和处置曝光力度,及时溯源并关闭谣言首发账号,累计处置相关违法违规账号2210个。现将部分典型案例通报如下。
来源:【人民网】王和平人民网深圳5月10日电 (刘森君)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2025年4月人事任免公布,深圳艺术家、中国手指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和平受聘担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聘期5年。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据印媒报道称,印度民众在霍希亚尔普尔发现了巴基斯坦发射的中国 PL-15E 导弹的残骸,从公布的视频来看,这枚导弹大部分都是完整的,尾舵、发动机、弹体中部的短翼都非常完整,此前在社会化媒体上已然浮现多次残骸,包括天线、制导舱甚至T/R单元,这不禁让很多网友都非常